山东大爷五代居住日军炮楼55年,因墙体太厚,耗费20年才通上暖气

时间:2025-04-05 07:46:09 转载源:文化前沿网 作者:晓雨 点击:8198次

日寇侵华时期,日本军队修建军事堡垒,给游击队制造了不少麻烦。战争结束后,日本侵略者被赶跑了,他们留下的麻烦依然存在。山东大爷孙从孝一家,被日军的遗迹困扰了几十年。这些年,炮楼见证了孙大爷一家生活上发生的变化。炮楼也在孙大爷一家的改造下,一点一点变成适合居住的模样。最让孙从孝头疼的,就是炮楼的取暖问题。因为墙体太厚,炮楼无法接通暖气,一到冬天就跟冰窟一样。愁了20年,炮楼才终于通上了暖气。孙从孝一家为何要居住在生活不便的炮楼里?坚固的炮楼是如何通上暖气的?一座炮楼,五代人的记忆在青岛沧口,提起炮楼没有不知道的人。老青岛人都见过在一片居民楼中特立独行的炮楼。孙从孝一家就是在这座炮楼里长大的,至今已经延续了五代。刚开始半岛炮楼的时候,孙从民特别开心,他仍然记得那时候自己的心情。孙从孝的父亲是国企的老职工,一开始一家人都住在职工宿舍。宿舍是一间面积只有20来平方米的平房,小小的房子却挤了三代人。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,还有孙从孝的兄弟姐妹一起生活。孙从孝长到十几岁,仍然要跟自己的弟弟们住在一间屋子里。家里的人口越来越多,小房子再也容纳不下,父亲的单位安排了新宿舍。新宿舍是由日军炮楼改建的,地方宽敞的很。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,孙从孝乐得一蹦三尺高。对于一个青少年男生来说,住在炮楼里可比住在平房里酷多了。然而搬到炮楼之后,孙从孝傻眼了,这座炮楼简陋的还没有小平房看着高档呢。改建成职工宿舍之前,这座炮楼被用作食堂。长期的烟熏火燎之下,炮楼的内墙上都是黑漆漆的痕迹。斑驳的墙壁上,散落着不少弹孔。从外形上看,炮楼不像住房,倒是像一座危楼。而且由于炮楼只有几个瞭望口,连正经的窗户都没有。墙体上没有其他透光的地方,所以炮楼特别阴暗。孙从孝的兴奋劲儿一下子过了,跟爸妈开始打扫自己的新家。清理干净墙面,炮楼看着也还算像样。唯一一个好处,就是炮楼的空间比之前住的地方大多了。住得久了,孙从孝还发现了在炮楼居住,取暖是一个巨大的问题。日军修建的时候,可不是为了让人住得舒服而修建的。这里的墙体虽然厚,但是砖墙砌得比较潦草,保暖性能比较差。夏天在炮楼里居住还挺舒适的,炮楼又高又深,非常的阴凉。可是到了冬天,这个地方就如同冰窟一样。又高又厚的墙体挡住了阳光,即使是艳阳高照的晴天阳光也照不到屋内。只有三楼的瞭望台,因为突出在外,能够晒到太阳。为了保暖,冬天孙从孝一家全部挤到瞭望台,打起吊铺睡觉。床铺中间生一个煤炉,勉强挨过冬天。孙从孝一直希望家里人能改造一下炮楼,改善一下生活条件。不过爸妈年纪大了,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,改造炮楼的计划一直被搁置。日寇的“乌龟壳”——炮楼改造炮楼的最大的困难,就是炮楼的构造太特殊了。这座炮楼是日据时期,日寇军队专门为了对付抗日游击队设置的。炮楼建筑整体都建在地面上,用砖头和木头修建而成。日军在中国建造的炮楼,功能非常单一。除了坚固的墙壁,炮楼连大炮都没有,只开了几个机枪孔。这种破案楼目标明显,而且打击能力不强。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,炮楼却让中国的游击队吃了不少苦头。要是放在二战欧洲战场,这种炮楼一枚小炮弹就能解决。问题在于中国的游击队物资匮乏,手枪都是难得的武器。攻陷炮楼需要的大炮,一个城市都找不到一架。所以日本军队专门修建了这种炮楼,墙围得比一般建筑厚,只需要几个人就能守住。日军一会在自己的驻地修建这样一座炮楼,可以当作瞭望塔。周围都是干净的空地,外围还设置了铁丝网,八路军很难偷袭。为了拿下这些炮楼,中国军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。八路军游击队开创了很多打炮楼的方法。例如截断水源,逼得日军不得不出来,八路军再与他们面对面地拼刺刀。或者用火烧的方式,将日军从炮楼里熏出来。从这些方法也不难看出,炮楼的功能跟正常居民有很大的差别。孙从孝改造炮楼要面对的困难显而易见。一家动手,改造炮楼孙从孝是家里的老大,他自觉地将改造炮楼的任务当成了自己的责任。等到他参加工作,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,就开始着手改善炮楼的生活条件。炮楼一座圆柱形的三层小楼,楼上一开始只有很小的炮口作为窗户。孙从孝将窗户改造成正常大小,破案楼看起来亮堂多了。之后孙从孝以三楼的瞭望台为中心,在三楼隔出了一室一厅,作为主要的居所。炮楼有一间公厕,因为建筑的通风性不好,公厕出问题的时候气味很难闻。孙从孝就动手改善了公厕的条件,居住环境才慢慢好起来。除了孙从孝一家,这里还住着其他几家人。随着小辈慢慢长大,有条件的都慢慢搬出了这座生活不便的炮楼。孙从孝和弟弟妹妹一家十几口,都是在炮楼里长大的。后来弟弟妹妹逐渐开始自己生活,一个接着一个搬出他们成长的家。孙从孝作为家中的长子,主动承担了照顾年迈父母生活起居的责任,一直没有离开炮楼。经过改造,他们住得比以前好一些了,但是生活条件依然艰苦。旁边的居民楼通上天然气和暖气管,炮楼因为不符合条件,一直没能同步。住在炮楼里的孙从孝一家,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把沉重的煤气罐搬上楼。空调开始普及的时候,孙从孝也花钱给家里安了一台空调,冬天再也不用生炉子了。在改造炮楼的过程中,孙从孝也逐渐有了下一代。炮楼的每一处,都有孙从孝亲手改造的痕迹,他对这里充满感情。因此后来单位给分了一间房子,即使能住上楼房,孙从孝也没搬家。政府帮助,通上暖气炮楼改造问题不止住在这里的居民在操心,政府和单位都记得这座承载历史的炮楼。在政府的推动下,暖气终于通到了孙从孝居住的炮楼。施工工人来实地考察之后,决定因地制宜,利用炮楼墙上遗留的弹孔来通暖气。摸着散发燃气的暖气管,孙从孝感慨生活终于好起来了。一家人挤在瞭望塔取暖的场景,还留在他的记忆里。现在大家都生活的更好了,逢年过节的时候,还会一起聚集在炮楼里,怀念以前的趣事。由于年纪大了腿脚不便,孙从孝和妻子搬到了有电梯的房子里。炮楼里的房子,则有孙从孝的儿子一家住了进来。沧桑的炮楼,见证了孙从孝一家五代人的生活变化。信息来源:提起TA,老青岛没有不知道的……55年、3代人、一组照片见证老沧口的大变化2017-11-2416:50·青岛新闻网青岛:老人在日军炮楼住了55年打通弹孔装暖气2017-11-2506:28:00来源:中国青年网青岛昔日侵华日军炮楼仍完好现住5户人(组图)2012年12月07日14:30来源:半岛网-半岛都市报

声明:取材网络,谨慎辨别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相关内容
精彩推荐
热门点击
友情链接